材料学院11月21日第十七届学术论坛交叉宣讲会顺利举办

发布时间:2020-11-22  浏览次数:

20201121日下午16点,由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共同举办的第十七届学术论坛1, 2系交叉宣讲会在主M302成功举办。此次宣讲会邀请到王宏宇硕士、朱立鹏博士、朱鹏程博士和王天帅博士四位研究生为同学们讲解相关的研究课题,共计255名同学参加了此次活动。



首先,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王宏宇分享了她的课题,题目为“深度学习在通信信号处理方面的研究”。王宏宇硕士对当前的研究热点——“5G通信技术”进行了讲解,并表示目前市场对5G的要求是大容量、大连接和低延时。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通信的发展从听觉到视觉、思想和感官,不断为用户实现全面体验。人工智能结合无线通信关键参数,通过空、时、频等多个角度进行算法建模,实现了神经网络拟合复杂函数、打破原有的模块化设计和分布式处理架构和专业芯片。接着王宏宇硕士向大家介绍了她的主要研究方向,即将更多经典信号处理思想融入算法,在研究时瞄准小波分解,研究小波去噪并将小波分解融入网络。随后王宏宇硕士介绍了她的实验结果,数据表明高信噪比表现较好,低信噪比有待提升。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未来希望可以实现软件无线电的实时信号处理。对于学术界和工业界来说,用神经网络替代通信系统是主要研究方向。



接下来,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朱立鹏就无人机通讯技术进行了展示。朱立鹏博士首先介绍了无人机的应用,并提出无人机应用的一大问题就是如何控制无人机。目前控制无人机主要通过低频段(6G Hz以下)控制,但其缺点是存在干扰严重、频谱资源稀缺等,因此朱立鹏博士将研究方向聚焦于新频段(毫米波)的使用。新频段虽然存在着损耗大的缺点,但可以用毫米级天线通过阵列增益来弥补损耗,进而实现毫米波的应用。朱立鹏博士的工作就是将毫米波频段应用于无人机控制中,从而使无人机在更多场景下得到充分应用。毫米波无人机通信存在较多难点,如无人机为高动态、存在严重的多普勒效应、存在好高的功耗以及对控制链路的要求比较高等。几种典型的天线结构可以提供高波数,但在高动态条件下效率较低,可以通过建立信道模型的方法提供改进。随后朱立鹏博士介绍了无人机辅助蜂窝网络、无人机通信的3D特征、无人机自组网、无人机提供中继服务等应用,并提及毫米波应用于无人机的一些前沿问题,如信道建模、抖动特性等问题,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研究。



随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朱鹏程分享了研究课题——“一种三维垂直结构的压力/温度二元触觉传感阵列电子皮肤。朱鹏程博士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即可穿戴柔性传感器的特点与应用,还有聚苯胺基柔性热电材料的赛贝克效应以及聚偏氟乙烯柔性压电薄膜的压电效应,随后讲述了器件制备工艺和材料表征。通过对温度传感性能、压力传感性能、器件可靠性测试、二元传感独立性测试、人体生理信号测试、有限元分析、模拟人机交互、电子皮肤阵列的表征得出有效结论。该电子皮肤对外界温度变化具有快速响应,高灵敏以及高精度,对压力刺激也可以快速响应,能实现对脉搏、关节运动、发声振动等生理信号的探测。两路信号独立传输,不产生相互干扰,无需信号处理,且无需外部电源供给,实现主动传感,并且可以应用于电子皮肤实现对外界温度压力信号的定向识别,对温度压力的空间分布情况精准分辨。



最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2018级博士研究生王天帅介绍了他的研究课题“新型储能材料的理论设计”。王天帅博士先后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理论问题,即锂、钠电池技术为代表的新能源材料在新兴产业中的地位,并分析了离子电池和金属电池中的理论问题,以及第一性原理计算模拟的优势和在研究中的一些科学问题。接下来王天帅博士介绍了实验方法以及主要的学术成果。实验的整体思路是应用第一性原理计算和实验验证结合的方法,开展离子电池及金属电池理论问题研究,并为电池性能的进一步优化从理论上提供研究思路。主要学术成果有三个,第一个是Li-S电池正极体系,揭示了Li-S电池正极非离子锂化过程、正极体系负载催化效应形成机制,为电池性能优化提供了理论指导。第二个是锂金属负极体系,明确了金属-成核衬底及金属-保护层界面机制,提出了理想金属负极保护材料及理想成核衬底材料选材和设计的理论依据。第三个是钠离子电池离子运输性质,阐明了协同运输效应等输运机制,揭示了相关机制对输运速率的影响规律。

本次活动中,四位宣讲人对各自的研究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展示了研究道路上的成就和更广阔的空间,让同学们对未来的研究生活充满了兴趣。通过对电子信息和材料领域研究课题的分别讲解,让同学们领略到了不同于本专业内容的别样风景,充分凸显了交叉宣讲会中不同领域研究课题碰撞糅合的魅力。

/文 魏嘉祥 张淇 杨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