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学院10月28日第十七届学术论坛博士宣讲会顺利举办

发布时间:2020-10-28  浏览次数:

20201028日下午16点,材料学院第十七届学术论坛博士宣讲会在一号楼317成功举办。此次宣讲会邀请到陆浩博士和于跃东博士为同学们讲解相关的研究课题,共计199名同学参加了此次活动。


陆浩博士展示的课题是《苯胺齐聚物衍生物类AIE分子的设计合成、构效关系及应用研究》。首先,陆博士讲解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常见荧光分子具有大的共轭体系、刚性的平面结构的结构特点并存在助、生色团的影响,发生聚集时,激基缔合物的大量激发态能量被耗散。该材料常应用于有机光电器件、生物检测与化学传感等领域。聚集诱导发光AIE概念的提出打破了聚集导致淬灭(ACQ)的传统认知,颠覆了人们的固有观念和思维定势,对其的系统研究有利于深刻理解有机发光机理及完善有机发光理论,为设计并制备高效发光材料提供新思路。十余年间,AIE的研究愈发深入,影响力日益扩大。而长链有机分子在之前的研究中鲜有涉及,针对这一空白,陆博士希望从化学结构的角度对其进行“插入”修饰,获得新型AIE分子,并研究其构效关系及应用。理论模拟结果表明,硝基的引入使得B1-A1HOMOLUMO上的电子云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偏移,使得NO2-B1-A1具有典型的TICT效应,在不同极性溶剂中表现出不同颜色光发射。由于硝基的存在,使得NO2-B1-A1具有很高的隙间穿越速率,激发三重态的能量耗散更容易受到溶剂极性的影响,因此NO2-B1-A1的辐射跃迁(荧光)表现出对于极性很高的敏感性。从单晶结构及最优化结构的分析与比较中可以发现,当NO2-B1-A1分子聚集时,位阻效应和分子间作用力(特别是硝基与邻近分子的作用对分子构象的固化作用)使得非辐射跃迁轨道被抑制,辐射跃迁轨道被打开。最后陆博士讲解了检测的重要意义,即利用此方法,可以用于食品级正己烷溶液中有毒物质(苯)的初步检测。



于跃东博士展示的课题为《Cross-plane thin-film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 assisted by rapid pulse laser patterning technique》,凭借对研究内容深厚的知识积累和深入浅出的讲解过程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于跃东博士首先通过对塞贝克效应和珀耳帖效应的分析讲解了热电效应的原理,并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做了简单介绍,揭示了目前热电器件存在器件性能的限制,当前的解决途径主要有提高材料ZT值和器件的高密度阵列化,但仍有很大改进空间;薄膜器件凭借着在制冷密度、响应时间、微型化和可穿戴等方面的优势在应用领域展现出不可替代性。接下来,于跃东博士就薄膜器件的相关内容展开介绍。薄膜器件分为面内型和面外型,在微区控温和温差发电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薄膜器件的制备方法有光刻剥离法和腐蚀法,各有优缺点;博士所在团队选择通过激光熔覆技术制备薄膜器件,相比光刻法应用范围更广同时也简化了流程。制得的试样在33K温差下达到了0.514mW·cm-2,在该研究领域具有较高水平。利用温差建立快、响应时间短的特点,于跃东博士使用该薄膜器件制作传感器,测试了器件对呼吸传感的信号灵敏度,获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



本次活动中,两位博士的讲解深入浅出,用贴近研一新生角度的方式介绍了自己的课题,拓宽了同学们的视野,提升了同学们的科学素养。通过本次活动,同学们对AIE分子和薄膜热电器件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宣讲会结束后也进行了讨论交流,收获颇丰。


/文:魏嘉祥,张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