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丰

科研方向:

个人简介:张瑞丰,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2013年担任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材料系研究助理教授;2009年获得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Los Alamos Director’s Postdoctoral Fellow”荣誉;2005年获得德国洪堡基金会“Alexander von Humboldt Fellow”荣誉。以材料基因工程的核心技术突破为支撑,深耕基础研究,自主研发“材料建模、模拟、分析和可视化集成化平台SPaMD”和“合金热力学基元数据库和计算平台MiedCalc”等。提出了多功能柔性MXene材料理性设计原则,提升了柔性材料力化耦合理论设计前沿地位;构建了强固体材料多维力学参量设计方案,指导设计出多种新型超硬/高强材料;发展了多选区内应力平衡等关键技术,揭示了异质界面微观力学机制及极端服役行为,奠定了材料微纳力学领域的重要基础。迄今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诸如Chem Rev、Phys Rep.、PNAS、PRL、Adv. Mater.、Adv. Funct. Mater.、Acta Mater.、Phys. Rev. B等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被SCI引用5000多次,H因子=43;获批14项软件著作权,授权7项国家发明专利。担任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等国际期刊编委。

刘知琪

科研方向:

个人简介:刘知琪,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物理系主任。 2009年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学国家基地班磁学专业,2013年于新加坡国立大学获得凝聚态物理博士学位。 先后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磁电多铁异质结博士后研究,随后于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担任“主任博士后”,开展拓扑重费米子材料超导及磁性研究。 在Nature、Nature子刊、PRL、AM等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目前主要从事磁性功能材料研究,为国家基金委“新型磁性功能材料”创新研究群体核心学术骨干,磁性材料研究两次被Science专题报道,也被Nature Physics选为研究亮点专题报道。 主持研究了北京市杰青项目(202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2022)、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2016、2018)等。

宫勇吉

科研方向:

个人简介:宫勇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二维材料的规模化合成及其在新能源、信息器件方面的应用,包括锂金属电池、半导体器件等。201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得本科学士学位。2015在美国莱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6-2017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在材料学相关领域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顶级期刊70余篇,包括Nature Synthesis, 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Materials, 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等。引用次数21000余次,2019-2021连续三年被评为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目前已申请专利40余项,已授权专利10余项。担任《Tungsten》、《稀有金属》、《物理化学学报》、《InfoMat》等期刊的编委。

邱春雷

科研方向:

个人简介:邱春雷,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于2010年获得英国伯明翰大学冶金与材料学院博士学位。2011~2016年在伯明翰大学从事研究员工作。2016~2017年任职于英国卡迪夫大学工程学院助理教授。过去十余年主要从事先进近净成形技术研究,包括激光增材制造及热等静压近净成形技术。在钛合金、高温合 金、铝合金、高熵合金、钛铝合金、Invar合金、不锈钢、难熔金属等的激光增材制造成形性、激光材料交互作用、凝固行为、缺陷形成机理、微观结构演变规律及力学行为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突破了大型航空钛合金结构件 激光增材制造应力变形和缺陷控制,成功制备出多个大型航空部件和结构件, 突破多种难成形高性能铝合金和高熵合金的增材制造成形,开发出多种新型高强高塑钛合金、铝合金和高熵合金。曾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在Acta Materialia, Additive Manufacturing等期刊上发表50多篇SCI论文,他引3500多次,H因子26,拥有美国发明专利1项,英国发明专利1项,中国发明专利6项。

张晓亮

科研方向:

个人简介:张晓亮,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化学系主任。2013 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取得博士学位,之后作为博士后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和瑞典皇家工学院(KTH)从事研究工作, 2018 年入职北航材料学院。 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和北航青年拔尖人才项目,长期从事新型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工作,提出了光电材料表面基质构筑理论与方法,建立了光电材料表面特性调控机制,多次打破量子点太阳能电池的记录效率,相关成果在Joule、Energy Environ. Sci.、Adv. Mater.和Angew. Chem. Int. Ed.等知名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多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多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项目,担任《物理化学学报》、《Susmat》、《Nano-Micro Letters》和《Energy Material Advances》期刊编委/青年编委。指导的研究生多人次获国家奖学金、博士研究生卓越学术基金和优秀学位论文等荣誉。

汤沛哲

科研方向:

个人简介:汤沛哲,男,准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201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获得博士学位。2015年3月至2017年10月,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张首晟教授研究组进行博士后研究。2017年11月至2018年4月,在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结构与动力学研究所(MPSD),Angel Rubio院士研究组进行博士后研究。2018年4月获得 Marie-Curie Fellow。2019年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主要利用计算模拟的手段从事低维纳米材料,磁性拓扑物态,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拓扑材料在光场下的非平衡动力学演化等方向的研究工作。曾预言反铁磁狄拉克半金属和高陈数拓扑费米子在凝聚态中的存在,SiP2中维度杂化的激子态和激子-声子相互作用。截止2022年10月,已在高影响因子杂志上发表文章 30余篇,其中包括 Science,Nature Physics, Nature Materials, Nature Nano, PNAS, PRL 等顶级期刊,总引用4000余次。

王志坚

科研方向:

个人简介:王志坚,男,准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和2015年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2015-2020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机械与航空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20年受聘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准聘教授,获得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资助。从事智能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制备、先进制造及相关应用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项目。在Advanced Materials, Science Advances, Science Robotics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引用2000余次,并受邀担任《Frontiers in Robotics and AI》专刊客座编辑。

宋文佳

科研方向:(1)CMAS对航空发动机热障涂层的高温腐蚀与防护研究 (2)火星沙尘与月球月尘高温熔融与流动性研究 (3)液滴粒子在超高温超高音速撞击行为研究 (4)仿生学在超高温硅酸盐熔体控制润湿行为中的应用研究

个人简介:宋文佳,1982年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21 年成为国家级青年人才,2015 年德国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曾在德国“洪堡基金”和“自由科学精神”人才项目资助下,于2012-2021 年在慕尼黑大学担任助理教授,课题组长,博士生导师。利用材料学,航空学和地球科学等学科交叉优势,长期从事航空发动机高温防护涂层表界面特性研究,包括热障涂层和环境障涂层表面抗熔融CMAS 的腐蚀防护研究,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cta Materialia 等发表文章60 余篇。

赵士腾

科研方向:1)先进结构材料在极端(高压、高温、高应变速率)条件下的力学行为; 2)金属材料的强韧化机理及多尺度微观组织设计; 3)透射电子显微学

个人简介:赵士腾,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本科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13年获得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冶金工程专业硕士,2017年获得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材料科学博士,2018-2021年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国家电镜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2021年5月入职北航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近年来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文章38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含共一)/通讯作者身份发表代表性论文13篇,包括 Nature (1篇),Science (1篇) ,Nature Materials(1篇),PNAS (2篇), Science Advances(2篇),Materials Today (1篇),Acta Materialia(4篇),曾获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Acta Materialia论文奖,Gareth Thomas杰出青年材料学家奖。2020年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

张海天

科研方向:

个人简介:张海天,1989年10月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8年5月博士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导师:Roman Engel-Herbert)。2018年6月年获得美国吉尔布雷斯学者基金(Gilbreth Research Fellow), 于普渡大学工程院开展独立研究工作(合作教授:Shriram Ramanathan以及Kaushik Roy)。2020年11月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2021年9月全职加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多项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组部项目。 主要研究兴趣: 1.功能相变材料的调控及类脑计算器件应用,2.磁性功能材料,3.纳米材料。近年来在Science, Nature Materials, 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Nano Letters, Applied Physics Reviews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他引1000余次。研究成果被美国国家自然基金(NSF)、美国能源部(DOE)、和美国Argonne国家实验室等专题报道,被Science和Nature Materials等高水平期刊引用和评述。 学生就读期间有机会与国际知名专家课题组合作并出国交流,优秀学生可推荐出国继续深造或工作。 计划每年招收1-2名博士及2-3名硕士研究生,常年招聘博士后研究人员,并欢迎感兴趣的本科生参与科研,有意者请发邮件联系:htzhang@buaa.edu.cn。

刘翔

科研方向:1)全固态电池;2)电池安全;3)关键电池材料再生;4)空天能源材料和器件失效分析及同步辐射研究;

个人简介:个人简介:刘翔,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首席科学家,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专家委员会委员。2021起担任清华大学电池安全实验室和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电池材料研究负责人,2022年加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面向国家‘双碳’目标和能源安全重大需求,长期从事锂离子电池安全性和固态电池材料相关研究工作。在Nature Energy,Nature Communications,Joule,Advanced Materials,J. Am. Chem. Soc.,Energy Environ. Sci., 等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引用6000余次,H因子33。研究成果被美国能源部(DOE)、美国Argonne国家实验室等专题报道,被Nature Energy等期刊专题评述。申请美国专利2项,担任eTransportation国际期刊青年编委。与新能源行业龙头合作密切,可推荐工作和深造,每年招收1-2名博士及2-3名硕士研究生,常年招聘博士后研究人员,欢迎感兴趣的本科生参与科研,有意者请发邮件联系: xiangliu@buaa.edu.cn。

贺杨堃

科研方向:

个人简介:贺杨堃,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 2008.9-2012.6 材料科学与工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 • 2012.9-2018.6 信息功能材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研究课题:纳米异质结构磁致伸缩Fe-Ga合金的研究 • 2018.9至2021.5 德国马普所固体物理化学研究所(Max-Planck-Institut für Chemische Physik fester Stoffe),Claudia Felser课题组,斯格明子研究小组组长,博士后。研究课题:新型高性能磁性存储材料,自旋再取向与斯格明子 • 2021.5至2022.5 爱尔兰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 Dublin),J.M.D Coey磁性与自旋电子学课题组,博士后、研究小组组长。研究课题:补偿型亚铁磁 • 2022.6至今 特种功能材料课题组。研究课题:1:12型永磁材料 主要贡献:开发多种室温具有优异内禀永磁性能的新型非稀土永磁单晶,提出磁致伸缩性能显著提升的方法,提出基于铁磁性与拓扑耦合的载流子高迁移率的实现方法。 论著情况:第一/通讯SCI论文18篇,其中顶级期刊:1篇Nature; 1篇Advanced Materials; 1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3篇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3篇Acta Materialia

谢鸿耀

科研方向:材料物理系

个人简介:谢鸿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准聘教授,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2013年本科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18年获得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2018 - 2023在美国Northwestern University从事博士后研究;2023年2月加入北航材料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热电能源转换材料及半导体材料电热输运机理探究。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H因子25,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17篇,包含J. Am. Chem. Soc.(6篇), Adv. Mater., Adv. Energy Mater., Energy Environ. Sci.等,相关研究成果被美国物理学会、美国Brookhaven国家实验室等专题报道。

常诚

科研方向:

个人简介:常诚,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4年本科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获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学位,2019-2022年于奥地利科学技术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23年1月入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方向:晶体和纳米热电材料。

于美

科研方向:

个人简介:于美,教授,博导。2002年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7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2019年晋升为教授。2013年-2014年,密西根大学访问学者。长期致力于航空航天关键金属材料腐蚀与防护的基础及应用研究,主持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

杨圣雪

科研方向:1)二维材料合成(CVD/CVT);二维材料异质结的构筑、器件微纳加工;二维材料器件的电学性质、光电性质、传感性质研究。2)贵金属纳米结构的电催化性能研究(ORR/HER/MER)。

个人简介:杨圣雪,女,教授,博士生导师。2013.06于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2013.05-2015.05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05至今,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任教;2016.02-2017.02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公派博士后。已在国际著名期刊Adv. Mater.、Adv. Funct. Mater.、ACS Nano、Nano Lett.、Appl. Phys. Rev.、Adv. Sci、InfoMat等杂志上发表50余篇SCI论文,H因子31。担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第九届及第十届理事会理事,担任中国材料学会纳米材料与器件专业委员会秘书,担任InfoMat、Nano Research等期刊青年编委。

刘晓芳

科研方向:

个人简介:刘晓芳,女,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1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获工学博士学位;2013年6月-2014年11月在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化学系访问交流。主要研究领域为电磁功能材料和储氢材料,作为第一/通讯作者在Nat. Catal., Matter, Angew. Chem. Int. Edit., Adv. Funct. Mater., ACS Nano, Nano Ener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数十篇,H因子39;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十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预研重点实验室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2项、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航空科学基金等二十余项;担任《InfoMat》、《Rare Metals》期刊青年编委。

缪奶华

科研方向:

个人简介:缪奶华,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厦门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士(2008)和材料物理与化学硕士(2011),比利时列日大学物理学博士(2015)。长期从事计算材料学/微电子功能材料研究。在J. Am. Chem. Soc.、Nano. Lett.、Adv. Energy Mater.、Adv. Funct. Mater.、ACS Nano、Nano Energy、Nanoscale Horiz.、J. Phys. Chem. Lett./C、Appl. Phys. Lett.、J. Mater. Chem. A/C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获批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其中,第一/通讯作者论文30篇;6篇入选ESI“世界前1%高被引论文”。研究成果被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学会会士大篇幅积极评价;被世界著名出版社的6本材料科学与工程丛书大段收录。在材料/物理/化学等领域的著名国内外会议(如中国材料大会、美国材料研究会秋季会议、欧洲材料研究会秋季会议、新材料国际发展趋势高层论坛、材料基因工程高层论坛)做邀请报告10余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究专题项目(课题)等。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全国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Phys. Rev. Lett.等30余本国内外著名期刊评审专家;SCI期刊Materials客座编辑和 Processes主题编辑;中国、美国、欧洲材料研究会会员。入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卓越百人”和“青年拔尖”人才计划。

董兆敏

科研方向:材料化学系

个人简介:董兆敏,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环境暴露与健康风险方面的机理和应用研究。任期刊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 Innovation副编辑,担任多个期刊学术期刊(青年)编委和客座编辑。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持国内外项目10余项。

侯慧龙

科研方向:

个人简介:侯慧龙,男,1986年出生。2015年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获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马里兰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2016年~201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直线加速器中心(2016年~2019年)和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所(2017年~2019年)从事博士后研究,2019年入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副教授。主要从事1)基于固态相变的宽温域高效弹热换能材料及器件的高性能化、2)基于深空探测的宽温域超弹性合金与应变玻璃转变研究。部分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Nature Reviews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和MRS Bulletin等期刊上。

共22条  1/2 
首页上页